《教学系统设计》课程建设情况
课程负责人于文
1.团队成员
课程负责人,于文,硕士,教授,课程主讲教师。负责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及实施,构建了基于作品创作的项目式教学模式,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。
团队其他成员,刘志华,硕士,教授;刘晓莹,硕士,讲师;崔玲玲,硕士,讲师;王永花,硕士,副教授。主要负责,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,课程资源建设。
2.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,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
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,《教学系统设计》自1999年我系成立以来一直开设。对教学系统设计的课程建设也持续进行,从未间断。2007年,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,2008年,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,2013年,升级为省级资源共享课程。2010年9月,出版教材《教学系统设计与实践》(清华大学出版社,刘志华)。
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。第一,目标定位不准确。课程以学科为中心,注重内容的学术性、系统性,理论性强,实践性不足,对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关注不够。第二,教学模式单一,没有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。第三,评价内容简单,方法单一,过程性评价没有对学生起到很好的促进与激励的作用。
3.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
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,结合我省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实际,对课程进行了四大改革:一、重新设定了课程目标,强调实践性、师范性、实用性。二,重新组织教学内容顺序,打破线性关系,将内容划分为6大模块。三,对现有的教学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。2017年,在超星学习通上创建了课程。四、补充完善课程资源。增加50多个自制微课、20多个专家讲解视频,13个学生参加比赛的获奖微课案例。增加的微课数量共计80多个,时长600多分钟。
4.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
构建了基于作品创作的项目式教学模式,其中的作品主要指设计方案、微课、课件。教学流程分为三个阶段:知识初识阶段,主要是基本概念、原理与方法,基本技能的理解与应用,属于识记、理解、应用的低阶学习;知识内化阶段,开展作品的创作,交流、展示、汇报与评价等活动,属于综合应用、评价与创新的高阶学习;知识升华阶段,要求修改与完善第二阶段创作的作品,为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的学科竞赛做准备,也属于高创学习。
2020年,受疫情影响,课程转为在线教学。为保证教学效果。应用了以下的策略。第一,在线课堂上,保证学生观看教学微课。第二,强化讨论功能,突破重难点。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设定的讨论主题。第三,重视形成性评价,及时获得学习反馈。第四,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,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注,获得鼓励与信心。
5.课程成绩评定方式
课程考核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相结合组成。过程性考核占40%, 包括在线学习及测验(10%),三个作业(30%)。作业分别是授导型教学的设计、 翻转课堂及微课教学设计、 项目化学习设计。终结性考核采用期末考试,占总成绩的60%。
6.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
2020年,学期中期,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课程实施情况。统计显示,一、对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源(微课)的质量,共40名学生, 40人回答了问题,8人认为很好,29人认为好,3人认为一般,差或很差。表明教学资源(微课)的质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肯定;二、课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,21.9%的学生认为很大,46.9%的认为大,28%的认为一般;三、对课堂的满意度,9.4%的学生非常满意,81.2%的学生满意,9.4%的学生认为一般。四,对课堂的教学效果,6.3%的学生认为很好,78.1%的学生认为好,15.6%的学生认为一般。总体来看,课程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,教学满意度较高,教学效果较好。
自2017年实施基于作品创作的项目式教学改革以来,成效显著。学生将课堂教学中完成的作业修改、完善,参加专业学科竞赛,多人获奖。2017至2019年,连续三年参加“iTeach”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,微课作品共获二等奖7项,三等奖4项,学院获组织奖。2018年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(山西省级),共获一等奖2项,二等奖5项,三等奖10项,优秀奖2项。2018年,参加“华渔杯”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手大赛,教学设计方案组获一等奖1个,二等奖3个,多媒体课件组1个获二等奖,4个获三等奖。2019年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(山西省级),共获一等奖2项,二等奖3项,三等奖4项,优秀奖1项。
7.本课程的特色及教学改革创新点
《教学系统设计》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为导向,以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目标,构建了基于作品创作的项目式教学模式,强化形成性评价,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,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课程的特色及教学改革创新点。
(1)目标定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。在师范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,教育技术学专业面向全省及周边区域,以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、创客教育、校本课程的教师为目标,相应的课程培养目标也更加明确具体,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及资源开发能力,实践创新能力。
(2)构建了基于作品创作的项目式教学模式。以“做”中学为理念,强调学生作品创作的意识,作品指教学设计方案、微课、多媒体课件,模式分为三个阶段,知识初识、知识内化、知识升化,通过学习,完成基本原理、方法的学习,作品的创作,作品的修改完善,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,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,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。
(3)强化形成性评价,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,需要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完成三个项目,即授导型教学方案及PPT的设计,翻转课堂教学方案及微课的设计,项目学习及资源的设计,三个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学生平时成绩,占总成绩的30%。
8.课程今后建设计划
今后五年课程,将秉持既定目标,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,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,优化教学资源,充分应用学习分析技术,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,采取以下措施建设课程。
(1)继续完善教学资源。课程已有的微课资源,一部分是引用他人的,在针对性、适用性方面差,需要自主设计制作。自制的微课资源,在质量与数量上有待提升。学生的单元练习、测试不全,教学中生成性的案例需不断积累。另外,教材需更新、改版,出版与现行内容相符的教材。
(2)实施更加个性化、精准化的教学。随着智慧教室的启用,课程能够在更加智慧的环境中实施,能够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,能够及时准确了解学生学习情况,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、合作能力、实践创新能力。
(3)加强与教育实习结合,与中小学联动。课程的成果是教学设计的方案及设计制作的教学资源,参加学科竞赛可以获得专家或同行的认可,今后,要将课程与教育实习结合,在实习学校,在信息技术、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将学生设计的方案及资源实施应用,将案例系列化,推进创新教学方法在中小学的实践,在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多的作用。